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李太昊就召集了公司的核心工程师团队。
"各位面前有一份保密协议,不想签署的可以离开了。"李太昊走进会议室说道。
大家相互张望了一下,最终还是都签署了保密协议。
"都签好了吧吧? 都看向这里,过年期间我获得了一项重要技术。"李太昊站在会议室前,打开投影仪,"这是脉冲等离子体推进器的完整技术方案。"
随着幻灯片切换,一张张复杂的技术图纸和参数表格呈现在众人面前。首先是推进器的整体结构:两个同轴电极之间填充特制的固态推进剂,外部连接高压电容组和精密的脉冲控制系统。
"关键在于这个放电过程。"李太昊指着动画演示,"当高压电容释放能量时,推进剂表面会瞬间电离,形成高温等离子体。磁场会加速这些带电粒子,产生推力。"
"这...这是真的吗?"首席工程师张明瑞忍不住站起来,"理论上确实可行,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成熟的实现方案。最大的难点就在电极材料和能量控制。"
"正是这两点。"李太昊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看这个新型复合材料的分子结构。它不仅能承受超高温,还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抗等离子体侵蚀能力。"
工程师们凑近屏幕,研究着材料的成分配比和制备工艺。这种纳米级的材料结构确实前所未见。
"还有这个脉冲控制系统,"李太昊继续解释,"采用量子点开关,响应时间可以达到纳秒级,能精确控制每次放电的能量大小和时序。"
"效率呢?"有人问道。
"理论效率是化学火箭的十倍以上。"李太昊调出性能参数表,"比冲可以达到3000,而且可以实现精确的微推力控制。"
会议结束后,李太昊立即开始组建实验室,实验室里安装了等离子体诊断系统、高速摄像机和各种精密仪器。李太昊亲自主持了启动会议。
"我们分三个组同步推进。"他在白板上画出进度表,"材料组负责电极制备,推进组负责结构设计和装配,控制组负责电路系统。三个月内必须完成样机。项目代号'DF-01'。"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个月后,团队就遇到了第一个重大难题。
"电极材料的性能和设计值有很大偏差。"材料组组长指着显微镜下的样品,"表面出现了明显的晶界断裂,无法承受如此高的温度和电流密度。我们试过十几种合金配比,全部失败了。"
实验室里,一个个烧毁的样件静静躺在工作台上。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材料在高温等离子体的冲击下出现了严重的结构破坏。连续的失败让团队士气低落。
"问题可能在制备工艺。"李太昊研究着失败样品的数据,"温度、压力、时间,任何一个参数的细微偏差都会影响材料性能。继续调整,每个参数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他知道,系统给出的技术方案必定是可行的。关键是找到正确的实现路径,只能让团队一种种尝试。
就在材料问题有了突破的迹象时,控制组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