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市,那座承载了龙国航母梦的巨大干船坞,此刻正上演着工业史上的奇迹。
“应龙”号航空母舰的建造,如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史诗。
巨大的钢铁分段,如同远古巨兽的肋骨,被精准地吊装、焊接。
船坞内,数千名技术精湛的工人与高度智能化的机械臂协同作业,效率高得令人咋舌。
舰体的轮廓,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迅速地向着一艘真正的战争巨兽演变。
夜空中,船坞灯火璀璨如昼,宛如一座不夜的钢铁之城。
焊花飞溅,金属撞击声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谱写着一曲属于龙国工业的雄浑交响。
少数能够通过高空侦察卫星窥探到这里的西方军事分析师,看着那艘航母以不合常理的速度成型,内心充满了不安与困惑。
“这种速度……简直是魔鬼!”
“他们难道不用遵循物理定律的吗?”
“龙国的工业潜力,再一次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然而,不安归不安,他们依旧坚信,龙国的核心技术,尤其是那神秘莫测的电磁弹射系统,必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瓶颈。
“造壳子容易,心脏难求!”一位西方资深航母专家在电视节目上断言。
“电磁弹射?那需要神才能提供的能量!”
电磁弹射,这四个字背后,是对舰载能源系统的终极考验。
它不同于传统的蒸汽弹射,需要在万分之一秒的瞬间,释放出足以将数十吨重的舰载机加速到起飞速度的庞大电磁能量。
这股能量之巨,堪称天文数字。
对于舰船而言,简直是不可承受之重。
现有的舰载核反应堆,或者大功率燃气轮机,即便配合上所有已知的储能装置,也无法满足电磁弹射器那如同饕餮巨兽般的能量需求。
“应龙”项目动力与电磁系统专家团队,此刻正面临着项目启动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总工程师林卫东,两鬓已然斑白,布满血丝的双眼死死盯着眼前复杂的能量模型。
他和他的团队,已经连续奋战了上百个日夜。
杨总之前通过加密通讯提供的“超导磁储能”与“等离子体开关”技术方案,的确让他们看到了曙光,也解决了部分难题。
但当真正要将这套系统放大到足以支撑四条电磁弹射器高强度运作的规模时,新的,更恐怖的难题浮现了。
能量密度!
瞬时输出功率!
以及,那该死的循环充放电寿命和小型化难题!
改进型高能电池组?在如此巨大的能量吞吐面前,如同杯水车薪,几次弹射就会彻底报废。
超级电容器阵列?体积和重量将直接压垮航母的设计冗余。
飞轮储能系统?那旋转起来的巨大动能,一旦失控,就是一场灾难。
“林总,第三十七号超导储能单元在模拟过载测试中……熔毁了。”一名年轻的工程师声音沙哑地报告,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绝望。
林卫东缓缓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设备过热后特有的焦糊味。
又失败了。
他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形的泥潭,越是挣扎,陷得越深。
“我们……是不是真的走进了死胡同?”有人低声喃语,带着哭腔。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